足少阳胆经,起于外眼角(瞳子髎),上行到额角,下耳后(风池),沿颈旁,行手少阳三焦经之前(经天容),至肩上退后,交出手少阳三焦经之后(会大椎,经肩井,会秉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足少阳胆经穴位的主治病证是:侧头、目、耳、咽喉病,神志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手少阴心经脉,起于心中,出来循着“心系”,向下穿过膈肌,络于小肠。本经腧穴具有宁心安神、滋养心阴、除烦止痛、通经活络的功效。
脾经的主要病候是: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还有经脉所过部位的萎缩等。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简单说即是沿经脉外行线走行的肌肉和肌腱。
任脉穴位的主治病证是:头面、颈、胸、腹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如泌尿、生殖方面的病症。
奇经八脉的主要作用:一是沟通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达到统摄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二是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作用。犹如湖泊和水库,气血充盛时可以蓄积,气血衰少时可以释放。
足阳明胃经的支脉:从大迎前向下,经颈动脉部(人迎),沿喉咙,会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部),通过膈肌,隶属于胃,络于脾。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下边,向内斜行,经过足心(涌泉),出于内踝的前下方(然谷),沿内踝之后(太溪、大钟、水泉、照海),进入足跟,上至小腿下部(复溜、交信,交会于三阴交),出腘窝内侧(阴谷),上大腿内侧面的后部,通过脊柱(交会于长强)属于肾,络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会关元、中极)。
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精神障碍,其发病原因常常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患者平时需保持精神愉快,注意体育锻炼,除此之外,定期做砭石治疗也有利于精神状态的调节。
砭石疗法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尤其是经络理论为指导的外治法,在我国古代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泗滨浮石的重新发掘及其在临床上取得的显着疗效,使得砭石与砭术再次得到世人的认可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