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太阴脾经脉(砭石使用结合穴位效果更佳,详情请看砭石养生栏目),起于足大趾末端(隐白),沿大趾内侧赤白肉际(大都),经核骨(NO.I跖骨小头后,太白、公孙),上向内踝前边(商丘)砭石,上小腿内侧,沿胫骨后(三阴交、漏谷),在内踝尖上8寸处,与足厥阴肝经相交,走在肝经的前面(地机、阴陵泉),上膝股内侧前边(血海、箕门),进入腹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与任脉的中极、关元相交),隶属于脾,络于胃,然后通过膈肌,夹食管旁上行,抵达舌部,连舌根,散布舌下。
脾经的支脉:从胃部分出,向上过膈肌,流注心中,与手少阴心经相接。
脾经的主要病候是: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还有经脉所过部位的萎缩等。
脾经穴位(砭石使用结合穴位效果更佳,详情请看砭石养生栏目)的主治病证是:脾胃、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
脾经腧穴共有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
本经腧穴具有健脾益胃、利水消肿、调经止带、宁心安神等功效(请进入砭石养生中的砭石医案栏目浏览更多内容)。主要治疗(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养生请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养生栏目)腹痛、呕吐、肠鸣、泄泻等脾胃疾病(更多砭石医案请查看砭石养生栏目);心烦失眠、发狂妄言、胸痛、咳嗽、喘息等心肺疾病;胸胁胀痛、惊风、遗尿、小便不利等肝肾疾病;吐血、衄血、便血、月经失调、崩漏等血病。
(1)隐白(Spl) 井穴
【定位】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0.1寸(指寸)。
【主治】①月经过多、崩漏、便血、尿血。②腹胀。③癫狂、多梦、惊风。
(2)太白(Sp3) 输穴,原穴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泄泻、便秘、痔疾。②体重节痛、脚气。
(3)公孙(Sp4)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冲脉
【定位】在足内侧缘,当第1跖骨基底的前下方。
【主治】①胃痛、呕吐、饮食不化、腹胀、腹痛、泄泻、痢疾。②心烦、失眠。
(4)三阴交(Sp6) 交会穴(足三阴之会)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①腹胀、肠鸣、泄泻。②月经不调、崩漏、痛经、经闭、带下、阴挺、不孕、滞产。③遗精、阳痿、早泄、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④失眠。⑤下肢痿痹、脚气。
(5)阴陵泉(Sp9) 合穴
【定位】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主治】①腹胀、泄泻、黄疸。②水肿、小便不利或失禁。③膝痛。
(6)血海(Sp10)
【定位】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主治】①月经不调、崩漏、经闭。②瘾疹、湿疹、丹毒。
月经不调实用砭石疗法:
1、用砭石(砭砧)轻擦头部约5分钟
2、用砭石叩大椎及督脉,并轻擦
3、砭石刺法及刮法、振法、旋法、扭法:取穴百会、脾俞、胃俞、肝俞、胆俞、肾俞、命门、八髎、中脘、关元、气海、阴包、阴陵泉、三阴交、太冲穴。
(7)大横(Sp15)
【定位】在腹中部,距脐中4寸。
【主治】腹痛、腹泻、大便秘结。
(8)大包(Sp21)
【定位】在侧胸部腋中线上,当第6肋间隙处。
【主治】胸胁胀满、咳嗽、气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四肢无力。
[进入“砭术基础”栏目,了解砭术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标签:经络 足太阴脾经 砭石】
【本文免责声明】
1、砭萃网站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来源于网络或砭石/砭术相关出版物,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为目的,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权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2、砭萃网所转载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所转载内容中包含“极限化”或“功能性用词”,我司声明其全部失效,所转载内容亦不作为广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传介绍依据。
3、如果您对砭萃网所载内容有任何异议,欢迎与我司进行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