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用砭石刮痧板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刮痧,可以有效的调理晕眩
眩晕由风阳上扰,痰瘀内阻或脑髓不充,脑窍失养所致,临床以头晕、眼花为主症的一类病症。
眩晕的临床表现,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时可突然仆倒。临床一骰分为气血亏虚与痰浊阻滞2型。
一、气血亏虚
(一)症状
以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为主症。
(二)治法
(1)选穴 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2)定位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3)砭石刮拭顺序 先按揉头顶百会,其次刮背部膈俞,然后刮腹部气海穴,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较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砭石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按揉头顶百会穴,约3分钟,用力不宜过猛。背部膈俞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下肢内侧部血海至三阴交穴,由上向下刮,在膝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三阴交穴,在三阴交穴处重刮,刮30次,出痧为度。较后重刮足三里,各30次,不出痧。
二、痰浊阻滞
(一)症状。
头重如裹,视物眩转,胸闷作呕,呕吐痰涎。
(二)治法
(1)选穴 阴陵泉、丰隆、中脘、内关、头维、百会。 (2)定位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3)砭石刮拭顺序 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再按揉头两侧头维穴,然后刮腹部中脘穴,再刮前臂内关穴,刮下肢内侧阴陵泉,较后刮下肢外侧丰隆穴。
(4)砭石刮拭方法 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和头维穴,各约3分钟,用力不宜过猛。刮拭腹部正中线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较后重刮下肢内侧阴陵泉和外侧丰隆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刘某,男,60岁。头晕、头痛、心悸、视物旋转,睡眠时亦感眩晕,血压95/70mmHg,面色苍白,稍感乏力,纳可,不渴,大便一天二次,成形,小便正常,面黑,舌淡多津,边有齿痕,太渊脉浮洪数。取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在涂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砭石调理4次之后,视物旋转、睡眠时亦感眩晕症状消失,头痛、心悸症状缓解,继续砭石调理4次后,头痛、心悸基本消失。
[进入“对症施治”栏目,了解更多砭石调理病症]
【标签:眩晕 砭石刮痧 砭石】
【本文免责声明】
1、砭萃网站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来源于网络或砭石/砭术相关出版物,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为目的,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权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2、砭萃网所转载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所转载内容中包含“极限化”或“功能性用词”,我司声明其全部失效,所转载内容亦不作为广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传介绍依据。
3、如果您对砭萃网所载内容有任何异议,欢迎与我司进行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