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穴和募穴均为脏腑、经脉(砭石使用结合穴位效果更佳,详情请看砭石养生栏目)之气输注、聚集的部位,二者脉气相通。元•滑伯仁《难经本义•六十七难》曰:“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但背俞和腹募的主治作用(请进入砭石养生中的砭石医案栏目浏览更多内容)又各有特点。
俞穴全部位于腰背部足太阳经夹脊NO.I侧线上,故通常又称之为“背俞穴”。背俞穴往往是内脏疾患的病理反应点。例如使用(相关链接:《泗滨砭石操作手法》)砭锥尖部在背部心俞穴轻轻点压砭石,若表现为有压痛,可判断病位在心。有些病则表现为俞穴敏感,迟钝、麻木等。背俞穴的调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养生请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养生栏目)特点主要是扶正补虚,调节脏腑机能。偏于调理相应脏腑的慢性虚弱性病症。
“五脏俞”还可用于调理所开窍的五官病、所主持的五体病。如肝俞治肝,肾俞治肾,心俞、肺俞调理心肺,脾俞胃俞调理脾胃。肝主筋,开窍于目,肝俞亦可调理筋病和目疾;肾主骨,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肾俞即能调理骨病和耳疾、前后二阴病变。肺俞调理咳嗽、气喘、属于脏腑病;肺开窍于鼻、系于咽喉、外合皮毛,故肺俞又分别调理鼻病、咽喉病和皮肤病。脾俞主治腹胀、腹泻,属于脏腑病;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主四肢肌肉,故脾俞又分别调理口唇和四肢病变。湿病久治不愈,致四肢关节、肌肉肿胀疼痛,也可以根据“脾主湿”之理取脾俞进行调理。
募穴位(砭石使用结合穴位效果更佳,详情请看砭石养生栏目)于胸腹部,与相应脏腑的位置接近。若某一脏腑发生病变,常常会以多种不同形式的阳性反应从所属募穴上表现出来。例如肺系疾病(更多砭石医案请查看砭石养生栏目)会在中府穴出现压痛,膀胱结石可在中极穴触及到结节或条索状反应物。
募穴的调理特点是驱邪泻实,有通调脏腑、行气止痛之功。偏于调理相应脏腑的急性实证。如中脘守法可通调腑气,振法可治脘腹疼痛;期门振法可疏肝理气,滚法可止胁肋疼痛;关元、天枢横擦可调理肠道,止腹泻腹痛,施以熨法治腹部寒重;中极点压可清利膀胱,治癃闭、小腹胀痛。
在砭术(相关链接:《砭石使用》)临床上,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配合使用,称“俞募配穴法”。取阴病行阳,阳病行阴”之义,为前后配穴法的代表。如咳喘前取中府,后取肺俞;胃病前取中脘,后取胃俞等。俞募配穴充分体现了经络(砭石使用结合穴位效果更佳,详情请看砭石养生栏目)的调节阴阳作用。二者一前一后,一阴一阳,相互协调,相辅相成,对调理阴证、阳证俱见的脏腑病变疗效颇著。一般规律是腹募穴偏治腑病、阳证、热证、实证;背俞穴偏治脏病、阴证、寒证、虚证。胸膈以上的背俞穴也可主治外感热证、喘急烦热,胸背引痛等阳性病症(更多砭石医案请查看砭石养生栏目);腰脐以下的腹募穴也可主治虚劳羸瘦、遗精、阳痿、崩漏、中风脱证等阴性病症。脏腑募俞穴列表如下:
脏腑俞穴、募穴表
脏腑 |
俞穴 |
募穴 |
脏腑 |
俞穴 |
募穴 |
肺 |
肺俞 |
中府 |
大肠 |
大肠俞 |
天枢 |
心包 |
厥阴俞 |
膻中 |
三焦 |
三焦俞 |
石门 |
心 |
心俞 |
巨阙 |
小肠 |
小肠俞 |
关元 |
脾 |
脾俞 |
章门 |
胃 |
胃俞 |
中脘 |
肝 |
肝俞 |
期门 |
胆 |
胆俞 |
日月 |
肾 |
肾俞 |
京门 |
膀胱 |
膀胱俞 |
中极 |
[进入“砭术基础”栏目,了解砭术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标签:砭术 俞穴 募穴 砭石】
【本文免责声明】
1、砭萃网站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来源于网络或砭石/砭术相关出版物,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为目的,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权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2、砭萃网所转载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所转载内容中包含“极限化”或“功能性用词”,我司声明其全部失效,所转载内容亦不作为广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传介绍依据。
3、如果您对砭萃网所载内容有任何异议,欢迎与我司进行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