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钟穴肾经穴位(砭石使用结合穴位效果更佳,详情请看砭石养生栏目)之一,位于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大钟穴具有益肾、清热、安神之功效(请进入砭石养生中的砭石医案栏目浏览更多内容),主要治疗(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养生请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养生栏目)烦闷、癃闭、腰痛、喘咳、喉中鸣、口舌干等病症。大钟穴位图如下:
【古书记载】《灵枢·经脉(砭石使用结合穴位效果更佳,详情请看砭石养生栏目)》:“当踝后绕跟,别走太阳”。《针灸甲乙经》:“在足跟后冲(踵)中”;《素问·刺腰痛论》王冰注:“在足跟后冲中动脉”;《医学入门》:“太溪下五分”;《针灸集成》:“在照海后一寸半”。
【定位】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砭石,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前方凹陷中。足太阴肾经的络穴。
【取穴】正坐或仰卧位,平太溪下0.5寸,当跟腱附着部的内侧凹陷处取穴。
【主治病症(更多砭石医案请查看砭石养生栏目)】
1.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更多砭石医案请查看砭石养生栏目):神经衰弱,精神病,痴呆,癔病;
2. 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尿潴留,淋病;
3. 其它:哮喘,咽痛,口腔炎,食道狭窄,便秘,疟疾。
【大钟穴(太钟穴)解析】
1)大钟。大,巨大也。钟,古指编钟,为一种乐器,其声混厚洪亮。该穴名意指肾经经水在此如瀑布从高处落下。本穴物质为太溪穴传来的地部经水,在本穴的运行为从高处流落低处,如瀑布落下一般,声如洪钟,故名。太钟名意与大钟同。
2)肾经络穴。本穴气血的运行变化是经水由高处落入低处,经水落下时散发出大量的水湿气体,水湿气体吸热后飘散于穴外,本穴有联络它经气血的作用(请进入砭石养生中的砭石医案栏目浏览更多内容),故为肾经络(砭石使用结合穴位效果更佳,详情请看砭石养生栏目)穴。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胀;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3~5壮,艾条温灸5~10分钟。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跖肌腱和跟腱的前方、跟骨。皮肤由隐神经的小腿内支分布。皮下组织疏松,其内的浅静脉向前注入大隐静脉,跟腱前及两侧脂肪组织较多。在跟腱前,有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针经皮肤,皮下筋膜穿小腿深筋膜刺入跟腱和胫神经干之间,或刺于神经干上,神经的前方即是与该神经伴行的胫后动脉和静脉。
【特异性】足少阴经之络穴。
【功用】益肾平喘,调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养生请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养生栏目)二便。
【临床应用】
1、狂证
主穴 水沟 大椎 内关 大陵 中冲 丰隆
配穴 痰火扰神者,配内庭、曲池、隐白;火盛伤阴者,配行间、太溪、三阴交;气血瘀滞者,配血海、膈俞、肝俞。
方义 治疗狂证不离清火,泻水沟能清热祛邪,醒脑开窍;大陵为心包经原穴,五行属土,取之为“实则泻其子”之意,中冲为心包经井穴,善于泻热,再与络穴内关相配,清泻心包经,心经之火力著;大椎泻火定神;丰隆健脾化痰。
2、癫证
主穴 水沟 心俞 神门 内关 太冲 丰隆
配穴 肝郁气滞者,配行间、期门、膻中;痰气郁结者,配中脘、阴陵泉;心脾两虚者,配脾俞、足三里;哭笑无常者,配间使、百会;纳呆者,配三阴交、中脘、足三里。
方义 脑为元神之府,督脉入络脑,水沟为督脉穴,可醒脑开窍;心藏神,心经原穴神门与心之背俞穴心俞相配,可调养心神;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可理气活血,调理心神,与肝经原穴太冲相配,厥阴同气相求,既可疏肝解郁,又可宁心化痰;治疗癫证不离化痰,故用丰隆健脾化痰,诸穴相配,可达疏肝、健脾、宁心、定癫之效。
[进入“砭术基础”栏目,了解砭术操作原理及使用手法]
【标签:经络 大钟穴 穴位 砭石】
【本文免责声明】
1、砭萃网站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来源于网络或砭石/砭术相关出版物,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为目的,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权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2、砭萃网所转载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所转载内容中包含“极限化”或“功能性用词”,我司声明其全部失效,所转载内容亦不作为广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传介绍依据。
3、如果您对砭萃网所载内容有任何异议,欢迎与我司进行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