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表现】
本病以口腔温度在39℃(或腋下温度39.5℃、肛温38.5℃)以上为主症。具发病急、病程短、口干渴、小便黄、脉洪大而数的特点。
【病因病机】
外感六淫邪气是引起高热的主要原因,其中以风寒、风热、温热之邪和疫疠之气为主,亦有内伤发热者。
【诊断】
除测量体温外,应进行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能反映人体对致病因素特别是感染的反应状态砭石,临床上根据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的增减可协助诊断。
【辨证】
1.风寒束表
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壅盛
发热汗出,微恶风寒,头痛鼻塞,咽喉肿痛,咳嗽痰稠,渴喜冷饮,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浮数。
3.热在气分
高热汗出,烦渴引饮,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腹痛拒按,舌红,苔黄,脉洪数。
4.热入营血
高热夜甚,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或斑疹隐隐,或吐血,或衄血、便血,舌红绛而干,脉数。
5.疫毒熏蒸
壮热烦躁,头面红肿热痛,咽喉肿痛甚至糜烂,或丹痧密布,舌红,苔黄,脉数。
【调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养生请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养生栏目)】
1.治测:清热泻火,清营凉血,解毒退热。
2.基本操作(相关链接:《泗滨砭石操作手法》)及处方
a.使用(相关链接:《泗滨砭石操作手法》)砭板弓背在大椎穴及周围施以刮法;
b.曲池、合谷、外关点压;
c.印堂及额头使用砭砧阔面守法;
d.小臂内侧手太阳、手厥阴、手少阴三经循行线路拍法。
3.加减
风寒加风池点压,风热加肩井叩法;热毒加背部肺俞至肾俞刮法;热入营血加委中拍法,神门、中冲点刺;神昏谵语加水沟,十宣点刺;肌肤出痧加血海、膈俞点压以凉血止血。
4.方义
大椎属督脉,为诸阳之会,能宣散一身阳热之气;曲池为手阳明经合穴,配合谷宣肺解表,清泻阳明实热,外关为手少阳之络,通阳维脉,宣达三焦气机。印堂额头部守法为局部降温,以防烧灼脑部,可疏散风热,使热退而身静。小臂内侧拍法是退烧的重要手法。
[进入“对症施治”栏目,了解更多砭石调理病症]
【标签:砭石 高热 砭石】
【本文免责声明】
1、砭萃网站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来源于网络或砭石/砭术相关出版物,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为目的,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权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2、砭萃网所转载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所转载内容中包含“极限化”或“功能性用词”,我司声明其全部失效,所转载内容亦不作为广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传介绍依据。
3、如果您对砭萃网所载内容有任何异议,欢迎与我司进行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