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般情况下,对轻度而不频繁的咳嗽,只要将痰液或异物排出,就可以自然缓解,无须应用镇咳药。但是,对那些无痰而剧烈的干咳砭石,或有痰而过于频繁的剧咳,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影响休息和睡眠,增加体力消耗,甚至促进病症的发展,产生其他并发症,此时弊大于利。所以,应该适当地应用镇咳药,以缓解咳嗽。
咳嗽是清除异物和保护下呼吸道的反射性防御机制。咳嗽动作实质上是猛烈有力地吸气,接着声门关闭,相继肋间肌和膈使劲收缩,可建立大约有40千帕的肺内压力。而后声门突然开放,膈迅速用力收缩,使肺内气体高速度冲出呼吸道,将呼吸道黏膜上粘附的物质喷出,形成咳嗽和咳痰。如此复杂协调的动作是由刺激神经末梢感受器,经传入神经兴奋延髓的呼吸中枢,再由呼吸中枢发出冲动,经传出神经作用(请进入砭石养生中的砭石医案栏目浏览更多内容)于肋间肌、膈和声门等而暴发咳嗽及咳痰。
呼吸道黏膜上分布着机械感受器、化学感受器和肺牵张感受器,因而黏液、灰尘或异物的机械刺激,烟熏、毒气等的化学刺激,以及支气管痉挛引起肌张力增加,都可引起咳嗽。感受器冲动的传入咳嗽中枢和咳嗽中枢兴奋的传出主要通过迷走神经。由于迷走神经末梢除分布于咽喉、气管和支气管外,尚分布于胸膜、肺、内脏等处,所以除了胸部受刺激可引起咳嗽外,头、腹部病变亦可引起咳嗽。 上述咳嗽反射弧的任何一个环节发生改变或功能失常,都会使咳嗽发生障碍。
咳嗽反射可持续数天至数月,急性呼吸道感染所伴随的咳嗽约持续数天,在炎症控制后多可消失;而由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吸烟等引起的咳嗽,常可持续3周以上,可以认为是慢性咳嗽。 对于咳嗽,一般常要求应用某种药物来制止,因此镇咳药的使用(相关链接:《泗滨砭石操作手法》)易被人们认为有效的措施。
砭石调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养生请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养生栏目)帮您解决咳嗽困扰:
1.治则:清热宣肺,祛痰除湿,健脾舒肝。
2.基本操作(相关链接:《泗滨砭石操作手法》)及处方:
(1)外感咳嗽
a.肺俞、列缺、合谷、曲池点压;
b.天突守法;
c.沿手太阴、手阳明经上肢段刮法;
d.头后足太阳经、督脉段刮法。
(2)内伤咳嗽
A.痰湿阻肺型
a.肺俞、太渊、太白、丰隆、内关点压;
b.脾之大络滚法;
c.中脘、天突守法;
B.脾肾阳虚型
a.足太阳经脾俞至肾俞段熨法;
b.下脘、命门守法;
c.云门、中府点压。
C.肺肾阴虚型
a.肺俞与大椎连成三角型刮法;
b.上肢手太阴经擦法;
c.命门及八髎擦法。
D.肝火灼肺型
a.尺泽、阳陵泉、太冲、行间点刺;
b.右胁沿肋下缘刮法;
c.足厥阴经电动砭震振法;
d.太阳皮部擦法。
3.加减
咽喉肿痛加少商点刺,风寒加外关、风门点压;咳逆咯血加孔较点刺;胸脘痞闷加足三里点压。
4.方义
手太阴与手阳明经互为表里,同用以清肺止咳化痰;肺俞是背部肺气之注,列缺系肺之络,合谷是手阳明原穴,配曲池共同疏风祛邪,通利肺气;天突位于咽喉,可止咳肃肺;头后督脉、膀胱经施以刮法可疏风清肺,解表散寒;肺之原穴太渊与脾之原穴太白,配肺俞,健脾以生肺气;脾为生痰之源,脾肺同取,标本合治。丰隆为足阳明经的络穴,取其推动脾胃之气,气行津布则痰湿分化;内关在此可宽胸。脾之大络健脾较佳;中脘、天突为任脉之穴,理气除满闷。云门、中府止咳宣肺;下脘命门滋补脾肾二脏。大椎与肺俞同时施以刮法,既可清火,又可宣肺。尺泽为手太阴穴,泻肺热;阳陵泉为足少阳经合穴与足厥阴经原穴太冲共同清泻肝胆邪热以制肺阴受灼;右胁为肝之解剖位置,刮可清肝热,理肝气。足厥阴经、太阳皮部可调整脏腑阴阳。
注意:调理期间禁冷浴,忌辛辣食物。
[进入“对症施治”栏目,了解更多砭石调理病症]
【标签:咳嗽 砭石 砭石】
【本文免责声明】
1、砭萃网站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来源于网络或砭石/砭术相关出版物,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为目的,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权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2、砭萃网所转载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所转载内容中包含“极限化”或“功能性用词”,我司声明其全部失效,所转载内容亦不作为广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传介绍依据。
3、如果您对砭萃网所载内容有任何异议,欢迎与我司进行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