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经是指妇女在经行前后 ,或正值经期 ,发生小腹或腰部疼痛 ,甚至剧痛难忍 ,随着月经周期持续发作而言。在中医看来 ,发生的原因主要是血气运行不畅所致。因为经水为血所化 ,而血又随气运行 ,若气充血旺 ,气顺血和 ,则经行通畅无阻 ,自然无疼痛之患。如血气虚少 ,肝肾亏虚 ,寒邪凝滞 ,气滞血淤 ,导致经行滞涩不畅 ,不通则痛也。因此 ,对痛经在辨证论治的同时 ,辅以药粥调养 ,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归蛋益母粥 :取当归 15克 ,益母草 30克 ,鸡蛋 3个 ,粳米 30克。先将当归、益母草煎煮2次 ,每次沸后 20分钟 ,合并滤液 ,与粳米、鸡蛋共同煮粥 ,吃蛋喝粥 ,每天 1~ 2次 ,连续 5~7天 ,调理 3个月经周期。功具活血行气 ,化淤止痛。适用于血淤痛经、经色紫暗或有淤块 ,排出后疼痛减轻者。
姜枣红糖粥 :取干姜 10克 ,大枣 20个 ,红糖、粳米各 30克。先将干姜加水煎煮 30分钟 ,取药汁与大枣和粳米共同煮粥 ,待粥熟时 ,加入红糖 ,趁热食服 ,每天 1次 ,连服 5~ 7天。功具暖宫散寒。适用于寒凝痛经 ,小腹疼痛而冷、得热痛减 ,经少色黑者。
姜桂良姜粥 :取生姜 30克 ,大枣 10个 ,高良姜 15克 ,粳米 50克。先将生姜、高良姜煎煮2次 ,每次沸后 20分钟 ,合并药汁 ,与粳米、大枣共同煮粥食服 ,连服 5~ 7天。适用于寒凝气滞痛经 ,经前或经后小腹胀痛 ,伴胸胁乳胀者。
参芪阿胶粥 :取党参、炙黄芪各 15克 ,阿胶、粳米各 30克。先将党参、黄芪加水煎煮 ,每次沸后 20分钟 ,合并药汁 ,与粳米共同煮粥 ,再将阿胶烊化 ,与粳米调服 ,每天 1次 ,连服 5~ 7天 ,调理 3个月经周期。适用于血气虚弱痛经 ,小腹绵绵作痛 ,得按则减 ,少气乏力 ,经色淡、质清稀者。
砭石中含有锶、钛、铬、锰、锌等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稀土和微量元素。砭石可以显著加快甲襞微循环的血流速度,其增加值可达20%以上而且效果是持续的。砭石还具有疏通经络、平衡阴阳的作用。因此砭石结合中医砭术加以调理女性痛经具有绝佳的妙方。以下是通过详细介绍刺激人体相关穴位,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1、叩打腰骶部
方法:用砭石砧以适中的力量轻轻叩打自己的后腰及骶骨部位,速度均匀,左右交替,以100次/分频率进行,叩至微热为度。
功效:中医把月经称之为天癸,天癸实际上就是肾精,腰为肾之府,故叩打腰骶部能起到补肾填精的作用,达到止痛调经的效果。
2、揉按太冲穴
方法:用砭石锥揉捻右太冲穴(位于足背NO.I跖骨间隙之中点处),以有酸胀感为宜。
功效:中医认为,“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太冲是肝经上较重要的穴位,对女性的月经不调也很有效,痛经的女性多有不同程度的肝郁气滞,以致不通则痛,揉按该穴有疏肝行气止痛的作用。
3、摩、擦小腹
方法:双手相叠置于小腹中间,以缓慢而轻柔的动作摩腹,频率控制在每分钟10次左右,直至小腹内有热感为宜,摩腹5分钟后,再以双手在小腹两侧从后向前作单方向斜擦,方向朝向腹股沟,以透热为度。
功效:小腹为胞宫所在之处,摩、擦小腹可促进小腹内微循环,调经止痛。
4、点揉子宫穴
方法:子宫穴位于下腹部,脐下4寸,中极旁开3寸。用砭石锥刺激子宫穴是直接针对女性生殖器的调理手法,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作用。
5、点按足三里
方法: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用砭石刮痧板用力点揉足三里穴,以酸胀为度。宫寒痛经可用艾条悬灸。
功效:“常按足三里,胜过喝鸡汤”的通俗说法广为人知,特别是对于气血不足的体弱女性,点按足三里具有补益气血、暖宫调经止痛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自我按摩防治痛经的手法应在经前一周左右开始,其调理目的是疏经通络,引血下行,使经行通畅,当月经来潮后便要停止手法按摩,待下一周期再进行调理。如果经检查发现还伴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等器质性疾病,还应同时进行专科调理。
[进入“对症施治”栏目,了解更多砭石调理病症]
【标签:砭石 痛经 砭石】
【本文免责声明】
1、砭萃网站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来源于网络或砭石/砭术相关出版物,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为目的,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权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2、砭萃网所转载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所转载内容中包含“极限化”或“功能性用词”,我司声明其全部失效,所转载内容亦不作为广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传介绍依据。
3、如果您对砭萃网所载内容有任何异议,欢迎与我司进行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