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是盛夏季节突发于高温环境中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以高热、汗出、心慌、头晕、烦躁,甚则神昏、抽搐等为主症。古称“中暍”、“中热”,俗称“发痧”。又有“伤暑”、“暑厥”、“暑风”、“暑痫”之分,都属于中医“暑证”范畴。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因盛夏酷暑时节冒暑劳作,远行或高温作业砭石,或年老体弱在通风不良之处,或因睡眠不足,劳倦过度,饮食减少,正气亏虚,复盛暑热、暑湿秽浊之邪,轻者郁于肌表阻遏气机,重者暑热炽盛,内陷心包,蒙闭清窍,或耗气伤津,导致气阴两虚甚则两脱之危候。
诊断:
起病急,盛夏季节,高热汗出或无汗,心慌头晕,烦渴,甚则神昏、抽搐。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尿常规可见蛋白和管型。
辨证:
1.轻症
头晕头痛,胸闷恶心,心烦,口渴,身热多汗,疲乏无力,面红溲赤,舌红,苔黄,少津,脉洪大为中暑阳证;身凉无汗,肢厥困倦,胸闷气短,纳少便溏,恶心呕吐,渴不欲饮,面色垢腻,舌淡,苔薄白,脉缓,为中暑阴证。
2.重症
高热汗出,或壮热无汗,烦躁不安,胸闷呕恶,口唇干燥,甚则猝然昏倒,神志不清,手足抽搐,舌质红降少津,脉洪数或脉伏欲绝,若热盛而气阴两伤,而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冷汗自出,汗出如珠,肢厥息促,不省人事,舌绛红少苔,脉微细欲绝。
调理(更多砭石使用和砭石养生请查看砭石百科和砭石养生栏目):
1.治则:清泻暑热,解暑宁心。
2.基本操作(相关链接:《泗滨砭石操作手法》)及处方
a.百会、大椎、曲泽、内关刮法加点压;
b.合谷、中冲、足三里点刺。
3.加减
恶心呕吐加中脘点压;抽搐加四肢振法;神志不清加照海、绝骨、列缺、后溪点刺;汗出如珠加十宣点刺,劳宫守法。
4.方义
百会、大椎属督脉经穴,督脉为诸阳之会,可通阳泻热;阳明主肌丧,取阳明经原穴合谷疏泻阳明热邪;内关为手厥阴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功擅清心除烦、宽胸理气、和胃止呕;曲泽为手厥阴经合穴,长于清营血之热而解暑、中冲、足三里缓解暑热伤中,共奏清热解暑、泻火止痉之功。
[进入“对症施治”栏目,了解更多砭石调理病症]
【标签:砭石 刮痧 中暑 砭石】
【本文免责声明】
1、砭萃网站所载的文/图等稿件均来源于网络或砭石/砭术相关出版物,出于为公众传播有益健康的信息为目的,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我们不对其科学性、权威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证。
2、砭萃网所转载的文章、图片、音视频文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所转载内容中包含“极限化”或“功能性用词”,我司声明其全部失效,所转载内容亦不作为广告商品描述及公司宣传介绍依据。
3、如果您对砭萃网所载内容有任何异议,欢迎与我司进行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