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砭术之郄会穴的应用2010-06-07
- ·砭术之俞穴和募穴的应用2010-06-07
- ·砭术之原穴和络穴的应用2010-06-07
- ·砭术之五输穴的应用2010-06-07
- ·砭术之特定穴位的砭术应用2010-06-07
- ·砭术之穴位诊断2010-06-07
- ·砭术之常用腧穴2010-06-07
- ·腧穴在砭术中的应用2010-06-07
- ·四海与砭术应用2010-06-07
- ·气街与砭术应用2010-06-07
- ·气街、四海在砭术中的应用2010-06-07
- ·皮部与砭术诊断2009-12-03
- ·砭术之六经皮部与辩证论治2009-12-03
- ·经筋在砭术中的应用2009-11-18
- ·络脉在砭术中的应用2009-12-03
- ·经脉在砭术中的应用2009-11-18
- ·经络理论与砭术调理2010-04-13
- ·砭术之经络辨证论治2010-04-13
- ·砭术之气血同病辨证论治2010-04-16
- ·砭术之血病辨证论治2009-12-03
- ·砭术之气病辨证论治2009-12-03
- ·砭术之气血辨证论治2009-12-03
- ·砭术之肝病辨证论治2009-12-03
- ·砭术之胆病辨证论治2010-02-22
- ·砭术之三焦病辨证论治2010-02-22
- ·砭术之肾病辨证论治2010-02-22
- ·砭术之膀胱病辨证论治2010-02-22
- ·砭术之心包病辨证论治2010-02-22
- ·砭术之小肠病辨证论治2010-02-22
- ·砭术之脾病辨证论治2010-02-22
- ·砭术之胃病辨证论治2010-02-22
- ·砭术之大肠病辨证论治2010-06-23
- ·砭术之肺病的辨证论治2010-06-23
- ·砭术的调理作用之平衡阴阳2010-06-23
- ·砭术的调理作用之扶正祛邪2010-06-17
- ·砭术的调理作用之疏通经络2012-07-12
- ·砭术的调理作用之活血益气2010-06-17
- ·砭术调理的作用2010-06-17
- ·砭术操作手法之击法2012-07-12
- ·砭术操作手法之守法2012-07-12
- ·砭术操作手法之熨法2012-07-12
- ·砭术操作手法之拨法2010-06-13
- ·砭术操作手法之滚法2010-06-13
- ·砭术操作手法之划法2010-06-13
- ·砭术操作手法之振法2010-06-10
- ·砭术操作手法之擦法2010-06-10
- ·砭术操作手法之叩法2010-06-10
- ·砭术操作手法之拍法2010-06-10
- ·砭术操作手法之刮法2010-06-10
- ·砭术操作手法之点法2010-06-09
郄穴具有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双重作用。在诊断方面,许多急性或慢性病会在郄穴出现不同反应。如使用砭锥尖部在患者手厥阴心包经郄门穴点压,出现疼痛,可知该患者有心痛、胸闷等不适。 ... [详细内容]
俞穴和募穴均为脏腑、经脉之气输注、聚集的部位,二者脉气相通。元•滑伯仁《难经本义•六十七难》曰:“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但背俞和腹募的主治作用又各有特点。 ... [详细内容]
原穴与络穴配合治疗同一证候的表里二经症状应用广泛,砭术使用点压或点刺等手法在原穴上进行治疗,可以和内调外,宣上导下,通达一身之原气,调节脏腑的各种机能,促使阴阳平衡。 ... [详细内容]
五输穴是指十二经脉的井、荥、输、经、合五组穴位。五输穴除治疗局部病症以外,对经脉循行远端部位(头面、躯干、内脏)乃至全身性疾病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 [详细内容]
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俞穴、募穴、下合穴、郄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和交会穴,共10类。这些特定穴位各有特殊的治疗作用,是古代医家临床实践经验的总结。 ... [详细内容]
穴位分布在人体头面、颈项、躯干、四肢,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这些穴位在接受点压时无明显痛感,会有轻微酸胀感觉。但当机体发生病变时,某些腧穴在受到点压时会疼痛较剧烈。 ... [详细内容]
在这里我们说的常用腧穴是指在砭术中经常用到的作为体表标志或治疗病症要用到的穴位。 ... [详细内容]
腧穴一般分布在十二正经及督任二脉循行之处,亦有经验穴和奇穴为经外穴,也可包括耳穴和手部、足底的经验穴。 ... [详细内容]
四海的部位与气街的划分有相似之处。《灵枢•海论》篇以胃、冲脉、膻中、脑四个部位,分别称为水谷之海、血海、气海、髓海,并指出了四海各有输注的腧穴。 ... [详细内容]
气街部位有四,即头、胸、腹、胫四气街。具体部位是:头气街,聚于脑部;胸气街,聚于胸前及背俞穴(肺俞、厥阴俞、心俞);腹气街,聚于背俞(肝俞、脾俞、肾俞等)和腹部脐旁的冲脉交会穴(肓俞、关元等);胫气街,聚于少腹的气冲穴和承山穴及踝上下的部位。 ... [详细内容]
气街、四海主要说明全身经络气血在上下分部中还有内外之间的分段汇通关系。气街与十二经的标部相通,汇合于四海,故“海”是经络气血精神的最大集合体。 ... [详细内容]
(一)遍诊法 遍诊即使用砭板的弓背在人体表皮顺序刮压,发现有结节、条索状物等有形之病理产物,根据所属皮部可确定六经病证。 遍诊法在临床症状不明显,脏腑辨证不明确以及患者口述表达有困难时;或已有基本诊断,需进一步确定脏腑所属病症时使用。 ... [详细内容]
(一)皮部的概念 皮部,是皮肤按经络所属分区。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分布部位划分为十二皮部。这是经络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皮肤——络脉——经脉——脏腑各层次的最外部位。 ... [详细内容]
“筋”,《说文》解释作“肉之力也”,意指能产生力量的肌肉;而“腱”是筋之本,是筋附着于骨骼的部分。全身筋肉按经络分布部位也分成手足三阴三阳,即十二经筋。经筋各起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和骨骼部,有的进入胸腹腔,但不像经脉那样属络脏腑。手足三阳之筋都到头目,手三阴之筋到胸膈,足三阴之筋到阴部。 ... [详细内容]
十二经脉在四肢部分各分出一络,再加躯干部的任脉络(前身)、督脉络(后身)及脾之大络(侧身),总为十五络脉。四肢部的十二络,主要沟通表里两经,又有循行路线补充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三络,分布于身前、身后、身侧,起渗灌气血的作用。络脉与经别比较,特点是主外,各有一络穴,有所主病症。因此络脉在砭术的调 ... [详细内容]
十二经脉是经络学说的主要内容。“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这概括说明了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内部,隶属于脏腑,外部,分布于躯体。手三阴联系胸;手足三阳联系头,因而有“头为诸阳之会”说;足三阴则联系腹及胸。阳经分布最广,大致情况是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在头部也是如此。 ... [详细内容]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来源于医疗实践,几千年来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医学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原意是“纵丝”,就是直行主线;络则是网络的意思。《灵枢•经脉》写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里的“脉为 ... [详细内容]
经络辨证论治是以经络学说为主要依据的辨证论治方法。主要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属络脏腑、联系器官、生理功能、病候特点等来确定疾病的经络归属,从而选择相应的经络调治方法。 经络辨证论治包括十二经辨证论治、奇经八脉辨证论治、络脉辨证论治、经筋辨证论治、皮部辨证论治等内容。第三章详细论述。 ... [详细内容]
气属阳,血属阴,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密切。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摄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为气舍,又为气之母,无形之气依附于有形之血,血能载气运行。生理上的密切联系也导致病理上的气血同病。 ... [详细内容]
临床上有关血的病症很多,一般分为血虚、血瘀和出血三类。 (一)血虚证 血虚指全身的血液不足或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血对机体某些部位失于濡养而产生的病症。多由生血不足、失血过多或心、肝、脾三脏对血的调节功能障碍引起。 ... [详细内容]
气的病症分为虚、实两大类。虚指气之不足,表现为功能低下或衰退,有气虚、气陷之分。实,指气之有余,表现为功能亢进或太过,有气滞、气逆之别。 (一)气虚证 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重病、久病之后元气耗伤,年老体弱元气自衰而致。症见神疲乏力,面色淡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自汗出,稍事活动则 ... [详细内容]
气血是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机体起着濡养脏腑、抗御外邪、调节平衡的重要作用。气血旺盛,正常运行则体魄健壮,抗病力强。气血亏虚或运行不畅则体质衰弱,抗病力差;气血逆乱则百病丛生;气血绝尽则精神散失,形体消亡。人体的一切组织、脏腑只有靠气的推动和血的营养,才能进行正常的生理活动。 ... [详细内容]
肝为将军之官,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其病多实,以气郁阳亢、风火上逆之证为主。每由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此外,由于肝藏血,开窍于目,主一身之筋,故目疾、筋病和妇女月经异常也往往与肝有关。症见胁肋胀痛,嗳气呃逆,头晕目眩,肢体拘挛、抽搐,妇女月经不调等。 ... [详细内容]
胆附于肝,储存胆汁,在肝的疏泄功能支配下得以调节,故胆病与肝病常常相互影响。肝气郁结可以影响胆汁的疏泄,引起黄疸、口苦、呕吐苦水;胆汁的郁积也可以导致肝失条达,出现头晕、目眩,胸胁疼痛,心烦不眠,口苦等症,二者临床表现多有共同之处。由于肝与胆相表里,足少阳经脉络肝,经别与心相通;足少阴经脉贯肝, ... [详细内容]
三焦为六腑之一,其功能作用是主持诸气,司一身之气化,疏调水道,参与机体的水液代谢。上焦主宣发、敷布;中焦主受纳、运化;下焦主分清别浊。大凡机体脏腑的功能活动,诸如气血津液的运行输布,水谷精微的消化吸收,水液的代谢等,都赖其气化作用而维持正常活动。因此,三焦的气化功能实质上是概括了人体上、中、下三 ... [详细内容]
肾藏精,主骨生髓,主纳气,开窍于耳和前后二阴。既主水又藏命门真火,故称“水火之脏”。与机体的生长、发育关系最为密切,为“先天之本”。肾脏疾患以虚证为主,可分为肾阴亏虚和肾阳不足两大类。 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少阴经脉入肺中,络心,贯隔;任脉、督脉、冲脉、带脉均与肾相联系;阴维脉、阴 脉均为足少 ... [详细内容]
膀胱为津液之腑,主藏小便,在肾阳的温煦作用下产生气化作用,管理尿液的排泄。病变主要表现为小便异常。 由于膀胱与肾相表里,足少阴经脉络膀胱;足太阳经别通于心;三焦主决渎;肺为水之上源,主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小肠分清别浊。故膀胱的辨证论治与肾、肺、脾、心、三焦、小肠均关系密切。 ... [详细内容]
心为五脏六腑之主,开窍于舌,经脉通过目系与大脑相联系。司神明、主血脉,是维持人体生命和精神思维活动的中心。 心包为心脏的外围,具有保护心脏的作用。在生理上代心行事,病理上代心受邪,调治上代心用穴。心与心包的病症以心脏、神态、血脉三方面为主。临床上一些心血管疾患、血液病、神经精神疾患、植物神 ... [详细内容]
小肠与心相表里,上接幽门,与胃相通,下接阑门,与大肠相连。生理功能主要是吸收食物中的精华,分清别浊,是胃腑降浊功能的继续。病理变化与心、脾、胃、大肠关系密切。若小肠功能失调,主要导致清浊混淆、二便失常。小肠与心互为表里,如心热下移小肠则尿血,小肠有热亦可上逆于心而口舌生疮。 ... [详细内容]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代胃行其津液,其气以升为顺。脾统血,主四肢肌肉,故病变以运化失常、血不归经及肢体病变为主。 (一)脾气虚 脾气虚则运化失常,致使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症见食少纳呆、腹胀、肠鸣,便溏或腹泻,面色苍白或萎黄,倦怠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弱无力。气虚下陷则伴久泻、 ... [详细内容]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喜润恶燥,以通降为顺。与脾互为表里,共誉“后天之本”,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胃的病症多与饮食有关,还应包括肠道病变在内。凡饮食不洁或不节,饥饱失常,寒热不当,辛辣刺激等因素,都足以影响胃的和降功能以致发生脘腹疼痛、恶心呕吐、呃逆、嗳腐吞酸、吐血、便血等症。 ... [详细内容]
大肠的病理变化与肺、脾、胃、小肠关系密切。因而调理大肠病理很重要。 ... [详细内容]
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少阴经脉上肺,足少阴脉入肺中,足厥阴经脉上注肺,胃之大络络肺,肺经起于中焦,与脾经交会于中府穴,故肺病的辨证论治与大肠、心、肝、肾、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 ... [详细内容]
平衡阴阳是砭术作用之一,当人患疾病时,说明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破坏。 ... [详细内容]
人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气血畅通、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患病情况下,则气血不畅、经络壅滞、脏腑失调、阴阳失衡。砭术治疗就是医者通过操纵砭具在人的体表施以各种手法,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调理疾病的目的。 ... [详细内容]
今日介绍砭石的作用之一疏通经络。人在正常生理情况下,机体处于气血畅通、脏腑协调、阴阳平衡的状态。而在患病情况下,则气血不畅、经络壅滞、脏腑失调、阴阳失衡。砭术的疏通经络作用以刮法、擦法、熨法为最直接的操作手法。 ... [详细内容]
砭术可以有效调理人体微循环,加速血液流动20%,从而促进人体阴阳平衡。 ... [详细内容]
通常运用砭具,通过十六种砭术操作手法,在人体表面实施,达到一定的保健、养生和调理人体机能的作用。 ... [详细内容]
击法是砭石疗法之一,在砭术十六法中可以说是常用的疗法。击法不仅可以通过刺激人体穴位,调理身体疾病,而在古代击法则是多用于砭具,经过敲打,使之发出悦耳声音。 ... [详细内容]
砭术操作手法之守法,砭术(也叫砭石疗法)是指利用具有能量的砭石作用于人体表,能够起到医疗保健功用的一种外治法。守法是砭术手法是一种。 ... [详细内容]
熨法是砭术十六法之一,砭术为砭石疗法的简称。熨法常常用于人体局部关节伤寒所致的疼痛,具有活血化於,疏通经络、温阳祛寒的作用。 ... [详细内容]
拔法的要领在于缓压速拔,或缓刺速拔。这种作法的机理是当砭砧缓压人体,或砭锥缓刺人体时,人体局部压力增高,气血向受压区深部或四周流动。 ... [详细内容]
滚法是用砭具直接作用于人体体表部位,施加一定的压力,并沿着经络方向进行滚动的一种方法。 ... [详细内容]
划法是指用砭具沿着体表经络方向划动的一种方法。施行砭术划法的工具是砭锥和带有锥状尖端的多功能砭板。 ... [详细内容]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砭术就已作为一种保健、养生和调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 [详细内容]
擦法是砭术十六法之一,也是行医者最常用的操作手法之一,擦法是指用泗滨砭石在体表上进行摩擦的一种方法。 ... [详细内容]
利用砭具(砭砧、砭棒、砭锥)连续地叩击人体的砭术方法称作叩法。 ... [详细内容]
据《黄帝内经》记载,砭、针、灸、药是我国四种独立并存的医术,砭起源于距今几万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东汉前逐渐消失,至今失传已两千年。砭术是针、灸、推拿、按摩以及“刮痧” 的前身,是用石制工具进行医疗保健. ... [详细内容]
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没有药理知识,每当身体不适时,就抓起火堆旁被烤热的石头进行热敷和刮拭,他们慢慢发现,一些特殊的石头对于病痛颇有疗效,于是逐渐总结为中医的精华之一——砭术。 ... [详细内容]
中医传统的砭术就是通过专业的人士,运用砭术十六法,以疏通经络、气血,调节脏腑阴阳,达到调治疾病的目的。 ... [详细内容]